提到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的西楚霸王项羽,许多人都会不自觉地为他竖起大拇指,称他为一位真正的英雄——天不怕、地不怕,宁愿在乌江自刎也不愿灰头土脸地面对江东父老的目光。他被视作一位豪气干云的英雄,然而配资正规配资门户,历史上,司马迁却揭示了项羽内心深处的“恐惧”,并在《史记》中明确记载了这段不为人知的情感细节。
这三个字——“项王恐”,深藏着许多复杂的情感,至今让不少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为之深思。项羽到底在哪些情况下感到恐惧呢?为什么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,项羽会出现隐隐的担忧?这一切的背后,恐怕要从一位人物和一场战役谈起。
这位人物叫龙且,他是楚汉战争时期的楚国将领。尽管史书对龙且的记载不多,但他的名字却因为潍水之战而进入了历史的舞台。实际上,若没有龙且指挥20万楚军与韩信对阵,或许他的历史地位就更加模糊了。
展开剩余79%龙且的事迹虽然并不突出,但他与项羽的关系却十分密切。史书虽没有明确记载龙且的出生,但提到他早年在项梁麾下任司马职务,并在大破章邯的战斗中表现优异。后来,龙且跟随项羽作战,参与了与韩信和曹参等的战斗,虽然一度兵败,但随后与项声共同击败叛将英布,平定了淮南地区。直到潍水之战,龙且的名字才真正被历史铭记。
那么,为什么项羽会在关键时刻将大军的一半交给龙且指挥呢?这与项羽当时的困境息息相关。
公元前204年,项羽的军队围困了刘邦的主力,汉军的粮道被切断,刘邦陷入困境。古代战争中,如果一方感到不敌,通常会派使者议和,以争取喘息机会。刘邦也曾提出和议,但项羽的谋士范增并不同意。范增的思维犀利,若项羽在鸿门宴时听从他的建议,历史或许会有不同的结局。
此时,刘邦的谋士陈平曾说了一句话:“顾楚有可乱者,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、钟离昧、龙且、周殷之属,不过数人耳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项羽的真正问题是,身边几乎没有能用的人。范增虽然有谋略,但更多是负责出谋划策,钟离昧和周殷则主要负责防守西楚的后方基地彭城,确保粮道的安全。当齐国田广请求项羽支援时,项羽思前想后,最终决定派龙且出征。
但为什么龙且的死亡会让项羽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呢?
在项羽围困刘邦的过程中,韩信率军攻打齐国,迅速突破了田广的防线,将齐国都城临淄攻陷。尽管田广与项羽有宿怨,但他依然求助于项羽。项羽意识到,若任由韩信继续壮大,必然威胁到自己的地盘,于是决定派龙且带领楚齐联军迎战韩信。
项羽将20万大军交给龙且指挥,龙且自信满满,认为韩信并不可怕,甚至在项羽面前拍胸脯说:“易与耳”,意思是说,韩信不值一提,自己很快就能带领军队凯旋。然而,龙且的自信过头,忽视了手下谋士的劝告,决定与韩信进行正面决战。结果,韩信运用了巧妙的计策,设下埋伏。龙且的军队毫无防备,韩信突然泄洪,楚齐联军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龙且的军队瞬间溃败,龙且也在混乱中丧命。项羽的心情可想而知——20万精锐部队一夜之间丧失,龙且作为重要的将领也死于乱军之中。项羽痛心疾首,但他也知道,龙且并非无可替代。军队损失惨重,项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当时,项羽的兵力大约有40万,10万驻守荥阳与刘邦对峙,另外10万由钟离昧和周殷防守,剩余的20万被派给了龙且。然而,潍水之战后,20万精兵全数折戟,这使得项羽的兵力锐减,而汉军的势力却不断壮大。项羽不得不与刘邦暂时签订“鸿沟和议”,看似和平的局面,实则暴露出项羽内部的困境。
内忧外患之下,项羽的兵力短缺,军心涣散,地盘逐渐缩小,处于四面受敌的状态。此时的项羽意识到,自己的失败已经变得无法避免。
可以说,项羽的恐惧不仅仅来自龙且一人的战死,而是源于整个局势的失控。无兵可用、军力减弱、地盘缩水、士气低落,这一系列的因素使得项羽从原本占据优势的局面,逐渐滑向劣势配资正规配资门户,最终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失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刚速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